屍觀點: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論語》所載,為政之道,就是「近者說,遠者來。」用今日的說話說,就是在地的人安樂,在外的人,希望到城內居住。

今日的香港地價高企、工時極長。白領工作十羊九牧、人浮於事;政府政策傾斜於中國籍移民和地產商。中產、小市民生活壓力沉重、對未來不感樂觀,這是有目共睹的;香港人面對飲鉛水、無謂基建虧空香港、官吏腐朽根本束手無策。政治的無賴、施政的不公、政府的無能三方面交迫下,在地的人,根本談不上甚麼「安樂」。稍有能力的人紛紛移民、或者將自己的子女送到外國讀書生活,這就顯見在地生活的人不安也不樂。

但香港政府視而不見,似乎沒有打算改善百廢待興的民生。反而不斷派發福利,吸引「新移民」進入香港,本來,新移民有富有貧,但富者見香港生活窄狹不宜人居,多半只視香港為跳板轉移民歐美諸國,結果留港移民,多數是需要支持的一批低技術勞動力。前財政司梁錦松於日前更直言要令香港成為一個一千萬人居住的城市,深恐爐峰未夠泥足,欲置香港於死地。他們只知道要能「遠者來」,不知道如何令到「近者說」。這叫本末倒置。

中國古代社會以農業生產力分辨國家是否富裕,於是在過多的土地供應下,為政者若能做到生聚教訓,令人口滋長,國家就會強盛。而在工業社會,人力密集工業的工廠渴求勞動力的時代,人口膨漲就是富強的土壤。人多,在以往的世紀,的確是好辦事的。但在今日香港,真的需要哪麼多人嗎?

政府會說:「如果人口不斷減少,人口老化如何解決呀?」如果有看過拙作《香港的命運》的讀者都會知道這根本是一個假命題。因為人口的確是老化了,但如果在政治安穩的情況下,資源不是減少了,而是承傳轉移到嬰兒潮後的承繼者了。如果這一代人不用填付無謂的基建虧空的話,他們父母因為通漲而拿來的資源、結合我們過去三十多年的儲備,絕對足夠原有各人之所需。

至於二十一世紀的社會面對人口減少,並不是像二十世紀以前用人口補充來解決損失的生產力,而應是用科技提升現有的生產力,減少浪費。這樣做才叫順應天命,事半功倍。

政府有沒有確切想過這些問題?不。一堆尸位素餐的人,不會用二十一世紀的想法來思考。他們不單連親聆民困的勇氣和魄力都沒有,連面書帳戶也禁止市民留言,怎會知道在地的人是否安樂?倒行逆施,滅亡有日。今日移民政策不完善的情況下,政府希望大灑金錢派發老人福利,市民生活必然會百上加斤,而香港更加吸引低生產力移民。市民不安樂,我想不到官員怎會幻想自己可以長存安寧。

  
#香港的命運 #墳場新聞 #屍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