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必隱教授:閱讀理解難? 可能因為懶

[教育專題]

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博士生導師張必隱( 1933 – 2015 )教授研究閱讀心理學有年,地位崇高,本報教育版邀請張教授講解閱讀理解的原理及竅門。

張教授認為,今日陽間香港的學生,往往對閱讀理解產生恐懼。而他指出字詞量是閱讀理解的首要關鍵:「一般而言,學生認識的詞彙越多,閱讀理解就會越好,但原來課堂教學並不是擴大學生詞彙量的主要途徑。研究顯示,學生每年的詞彙增長量只有很少部份(大概三百個)是直接通過課堂教學而獲得的。」他指,學生事實上是由其他渠道增加字彙的,「對於閱讀中遇到不認識的詞,讀者一般能夠利用句法、語意、語境信息推論其中意思。」簡單而言,張教授認為,一般人成長是會自然學習到新的字詞,而且還比在學校學習更重要。

「但對於太過複雜的字詞或太過陌生的字詞,讀者未必會細緻分析的,大概就會用了主觀意見去理解字詞。近日陽間常講的『亞健康』,他們是未必會認真理解其中字義的。」張教授補充,並認為一般人對字詞理解都是表面粗疏的,未必會深入研究。

張教授指:「有些人就是深明之道,所以他們就用一些似是而非的字詞來混淆視聽。好像『真普選』、『用選票掌握命運』等,還特意用了許多許多的文字遮掩,令到讀者不去思考箇中的真實義,令他們不知就裡。」

張教授特別提醒,含混字詞其實是「不道德的,也是奸詐的。講說話是要讓人明白你的意思,欺騙人才希望別人不明所以。」也特別向教師、家長呼籲:「在騙術橫行的今日,如果我們教學生,更應該好認認真真的教他們仔細考察每個文字、詞語的意思。一來教他們勤懇,二來免他們被騙。」

#教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