屍觀點:瘋狂的世路

二零一五年十月由香港教育局編制的《學校處理學生自殺問題電子書》中,其中的附錄十八有一份名叫<不自殺契約>的文件。教育局設定這份文件,大概是為了令學生在心理狀況正常時先簽定,讓他們知道希望自己時可以找到甚麼的幫助。

多麼官僚主義的想法呀。難道孩子要自殺前會找你這張紙來看看?還是你希望說這張紙就能給孩子一個印象,讓他們真的會去找那些防止自殺的機構嗎?

要十分契弟才想到用這些「契約」來自欺欺人。

事實上,為甚麼孩子們要自殺呀,就是看不到有路,看不見未來的可行性呀。是絕望、是無助、是孤單才迫孩子選擇自殺這條絕路的呀。

和朋友談起的時候,有些人會說,是不是今日的孩子比過往的軟弱才輕易尋死的。我想了想,也答他們是。今日的孩子解難的方法多了,他們可以用電子科技協助做許多事情,但是往往他們失去了解難的動機,因為今日溺愛孩子的師長(對,是老師和家長,家長是包括祖父母的)害怕孩子面對競爭,喜歡預先塞一大堆答案給孩子。

我多舉一個例子給大家意會:不少學生會說不懂去某處參與活動。他們有些人更會以此為理由,缺席該等活動。後來你叫他們在google map找由他們家出發到某處的路線,他們是能找到的,但他們想不到該坐甚麼車前往。看,他們就缺了「思考」的那一步。因為我們習慣了直接給孩子答案,也習慣了要他們直接給你反應,於是我們只有一堆浮淺躁動的小孩,他們看到問題匯集,在社會的壓力下,他們直接的反應,就是自殺。(請注意,這些極端的例子是因為他們遇上了許多極端的巧合,例如很不懂教孩子的父母、很無良的教師和很古板的學校系統才會令這種極端情況出來,這是現象,但絕對不是普象。)

浮淺躁動?我看教育局也不遑多讓。這份<不自殺契約>的編寫,恐怕也是秉承了政府苟且胡混的思維,認為隨便丟出一份半份文件就已經是解決了問題。這不是浮淺空洞嗎?這不是尸位素餐?

歸因一下罷。今日孩子的絕望、無助、孤單是因為師長社會政府三方面迫成的。我們沒有好好的讓孩子有一個全面、正確、健康的環境成長。在城市規劃的時候,我們有留空間起一些人能玩的設施嗎?有預留一些足球場、籃球場予青年人嗎?有陪他們在公園玩嗎?能夠在區內就可以和花草樹木玩嗎?我們有給他們機會自己選擇嗎(包括選擇是否參與興趣班、參與哪個興趣班)?有沒有讓他們對明天希冀呢?我們的課程、我們的教學、我們的想法,有沒有視孩子為一個「人」來看待?還是只把他們視為一件原材料來看待?

不過我這樣想,如果我每天看到這麼垃圾的政府在尸位素餐,日日在教育制度下訓練啞忍,簽甚麼也會想死。桎梏不死,那些在荊棘中長成的幼苗就很容易死,這不是甚麼大道理,只是許多人視而不見、許多人聽而不聞,甘心當幫凶,親手殺滅香港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