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工開物》試稿:<舟車第九:車>

在戰國時代,戰車是一種主要的武器。當時的國力強弱,就用多少「乘」來作指標,所以像齊、趙、魏、楚等大國,就會被稱為「千乘之國」、「萬乘之國」,在綜合國力概念未出現之前,軍事力量常常成為衡量國力強弱的指標,例如史家在評論一次世界大戰時,德國、英國「無畏艦」級戰艦的數目,亦常作為權衡兩國強弱的指標。而到秦末漢初,戰爭模式因為戰馬的普及而改變,車就只餘載貨運輸的功能。
古代的車有雙輪、四輪兩種,兩種車上都附有承載支架,支架都是從軸上穿斗相交搭。四輪的車前後各有橫軸貫串車輪,兩條軸上安裝短柱,短柱上架上直樑粗木,直樑上載箱。不難想象,四輪式的車就算沒有配馬的時候,一樣能在地上平整如故。而雙輪者就不同,只有在配馬行駛時,載箱才會平正,馬匹卸下雙輪車時,人們就要另用短木架起車子,否則就會傾側倒瀉貨物。
古代車輛結構、體例尺寸就不多說,只說一點:《道德經》「三十輻共一轂」的說法,就是來自車輪的構造的。而駕車的方法就不妨講講。
先說負載量。在明朝的四輪大車,都能夠負載五十石的重量,而以明朝的每一石與今日的重量換算,大概每石重92-94公斤(吳慧,《中國歷代糧食畝產研究》,1985)。古代的商家運鹽、運米、甚至運送兵器就會用上這種車子。如此重的車顯然無法由人力拉動,所以如此規模的車輛均由畜力拉動,四輪車就會由十二掛、十掛、最少八掛的騾或馬為動力(每掛為一匹馬,如圖示)。而車伕在車箱之中,立足高處駕駛。而如此的馬隊會分列左右兩隊並排而行,用黃麻繩繫住馬頸,繩尾綁於車箱方便車伕駕駛。


車伕就如策馬一樣利用韁線鬆緊來控制馬匹速度,亦會用馬鞭鞭策步伐不一的馬,確保行車安全;至於煞停馬車,車伕卻是用上口令聲控,令所有馬匹停步。今人駕車要入汽油,駕騾車、駕馬車一樣要補給,但絕非我們看漫畫那種掛根蘿蔔去引馬爭食的模樣,而是停車時解馬卸索,由車伕秣馬。至於乘車的人上落車輛經由小梯,不經馬旁,以免影響駕駛。
這種規模的馬車,不能登山、不能渡河,只能在平坦的大路上行走,所以秦始皇修馳道,就是為了便利馬車的行駛,隋文帝、煬帝為了加強北方軍事實力,亦修築直道,就是為了利用馬車加快補給線的運輸,確保大規模戰役的軍事補給。

在歐洲歷史之中,一早已經有用「馬力」來表示功率,但中國人對馬匹飼養和性能理解並不準確,所以他們並沒有用某個數值來說明「馬力」,亦只能大概說明馬車的可能送達時間和範圍。

除了用馬拉車以外,山西一帶會用牛帶車步入山路;另外有一種是相對舒適的車子,叫「獨轅車」(見圖示),由兩隻騾拉動,車伕徒步從後推扶車輛。但由於車輛平衡問題,乘客必須兩相對坐。最後要介紹的,就是「獨輪推車」,今日在地盤亦常見到這種車子的,只須要一個人拉起車輛推動即可。

原文附於末:

凡車利行平地,古者秦、晉、燕、齊之交,列國戰爭必用車,故千乘、萬乘之號,起自戰國;楚漢血爭而後日辟。南方則水戰用舟,陸戰用步馬,北膺胡虜,交使鐵騎,戰車遂無所用之。但今服馬駕車,以運重載,則今日騾車,即同彼時戰車之義也。

凡騾車之制,有四輪者,有雙輪者,其上承載支架,皆從軸上穿鬥而起。四輪者前後各橫軸一根,軸上短柱起架直梁,粱上載箱。馬止脫駕之時,其上平整,如居屋安穩之象。若兩輪者,駕馬行時,馬曳其前,則箱地平正;脫馬之時,則以短木從地支撐而住,不然則欹卸也。

凡車輪一曰轅(俗名車陀)。其大車中轂(俗名車腦),長一尺五寸(見《小戎》車注),所謂外受輻,中貫軸者。輻計三十斤,其內插轂,其外接輔。車輪之中,內集輪,外接輞,圓轉一圈者,是曰輔也。輞際盡頭,則曰輪轅也。凡大車,脫時則諸物星散收藏;駕則先上兩軸,然後以次間架。凡軾、衡、軫。軛,皆從軸上受基也。

凡四輪大車,量可載五十石,騾馬多者或十二掛或十掛,少亦八掛。執鞭掌禦者居箱之中,立足高處。前馬分為兩班(戰車四馬一班,分驂、服)。糾黃麻為長索,分系馬項,後套總結收入衡內兩旁。掌禦者手執長鞭,鞭以麻為繩,長七尺許,竿身亦相等。察視不力者,鞭及其身。箱內用二人踹繩,須識馬性與索性者為之。馬行太緊,則急起踹繩,否則,翻車之禍,從此起也。凡車行時,遇前途行人應避者,則掌禦者急以聲呼,則群馬皆止。凡馬索總系透衡入箱處,皆以牛皮束縛,《詩經》所謂“脅驅”是也。凡大車飼馬,不入肆舍,車上載有柳盤,解索而野食之。乘車人上下皆緣小梯。凡遇橋樑中高邊下者,則十馬之中,擇一最強力者系于車後。當其下坂,則九馬從前緩曳,一馬從後竭力抓住,以殺其馳趨之勢,不然則險道也。凡大車行程,遇河亦止,遇山亦止,遇曲徑小道亦止。徐、兗、汴之交,或達三百里者,無水之國,所以濟舟楫之窮也。
凡車質,惟先擇長者為軸,短者為轂,其木以槐、棗、檀、榆(用榔榆)為上。檀質太久勞則發燒。有慎用者,合抱棗、槐其至美也。其餘軫、衡、箱、軛,則諸木可為耳。

此外,牛車以載芻糧,最盛晉地。路逢隘道,則牛頸系巨鈴,名曰:“報君知”,猶之騾車群馬盡系鈴聲也。

又北方獨轅車,人推其後,驢曳其前,行人不耐騎坐者,則雇覓之。鞠席其上,以敝風日。人必兩旁對坐,否則欹倒。此車北上長安、濟寧,徑達帝京。不載人者,載貨約重四、五石而止。其駕牛為轎車者,獨盛中州。兩旁雙輪,中穿一軸,其分寸平如水。橫架短衡,列轎其上,人可安坐,脫駕不欹。其南方獨輪推車,則一人之力是視,容載兩石,遇坎即止,最遠者止達百里而已。其餘難以枚述。但生於南方者不見大車,老於北方者不見巨艦,故粗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