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話《天工開物》:<乃粒第一:稻宜>

稻田土壤改良

種稻米的人都知道,土壤不好,就不會結出好的收成。所以勤力的農夫會用不同的方法去施肥。人畜的糞便、榨油以後的油枯餅、草皮、樹葉堆成堆肥作為肥料,這個是全中國都會做的事。秦嶺以南的人,磨綠豆粉後會取其豆漿用作肥料,田地的肥力就會更佳。甚至有些農民會在豆價低賤時,直接將黃豆撒在田中,一粒黃豆腐爛後會令周圍田土都肥沃,用了這種方法增加收成,在明代的產穀量所得盈餘還會多過撒豆的成本呢!

如果土壤溫度較低的酸性土壤,在插秧時用動物的骨灰沾沾秧根,再用石灰埋住根部,這就可以中和土壤。但是有一點是要注意的:如果是向陽坡日照充足的溫暖田地,這樣做就不適當了。至於土地未夠鬆疏的,就要先耕墾,將硬土塊壓在柴、草上焚燒,草木灰就會令土地更肥沃。但如果耕耘的是黏土地或者本身已經土質鬆疏的稻田,就不用這樣做。

原文附錄如下:

稻宜

凡稻,土脈焦枯,則穗實蕭索。勤農糞田,多方以助之。人畜穢遺、榨油枯餅、(枯者,以去膏而得名也。胡麻、萊菔子為上,芸苔次之,大眼桐又次之,樟、桕、棉花又次之。)草皮,木葉,以佐生機,普天之所同也。(南方磨綠豆粉者,取溲漿灌田肥甚。豆賤之時,撒黃豆于田,一粒爛土方三寸,得穀之息倍焉。)

土性帶冷漿者,宜骨灰蘸秧根,(凡禽獸骨。)石灰淹苗足,向陽暖土不宜也。土脈堅緊者,宜耕墾,疊塊壓薪而燒之,埴墳鬆土不宜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