屍觀點:後劉皇發時代

[青永屍]
早在1980年,劉皇發太平紳士已是新界鄉議局主席。而他在往後的三十五年一直連任,直至身體轉差才由其長子繼任鄉議局主席。
世人所知的劉皇發似乎不視事。在立法會中,劉皇發僅曾於2013年反對大浪西灣村納入郊野公園而提出動議。但事實上,新界的利益問題,在過往從未浮面的。如果沒有申報機制,誰個知道劉皇發坐擁264幅新界土地呢?傳統的香港既得利益者,都是默默地發自己的財,也沒甚麼必要高呼甚麼,爭甚麼。
其實早在1898年英國人租借新界之後,英國人已經明白新界的特殊的緩衝用途,所以理民官一直不刻意改變新界的習俗。直至新市鎮發展(所謂衛星城市)的政策開始之後,新界開發這個議題才放在案上。而劉皇發正正就是那個時代之中,調和新界鄉紳與英國政府利益衝突的代理人。

劉皇發(1936-2017)。

英國人在1972年推行丁屋政策,新界原居民陸續將原有祖先所留下的土地轉售,自始新界滄海桑田,變化甚大。70年代的新界可以供應香港三成的糧農作物,但到開發之後,農地漸漸改為屋宇、工廠、道路,農業漸趨式微。正因為新界的開發,香港人對於糧食進口的依賴就更大了。新界原居民當然因為丁屋政策成為特權階級,只要有男丁就不愁衣食,而當時的香港政府更安排稍有工作能力的新界原居民移民英國,市區居民與新界原居民的矛盾問題,其實早在當時埋下。只要稍稍推想,就不難明白,管治者只要宣揚一下新界原居民的特權,就會吸引到其他市區居民的支持,同意政府瓦解新界原居民的利益。
劉皇發低調的安逸與其他的原居民的富貴共存,若不是到今日特區政府掀出土地供應不足的問題,這些新界特權階級繼續安樂、繼續富貴。但劉皇發死了之後,這些情況會有甚麼變化?
早在1997年中國接管香港之前,中國共產黨已經發現鄉議局的影響力,於是在1985年成立新界社團聯會,乍看與鄉議局共襄大事,實質是攤薄鄉議局的影響,招募一些直接聽命於中共官員的鄉紳及年輕政客,方便中共不受英國人留下來的規矩及新界血緣所限,直接干預新界事務。在劉皇發生前,鄉議局三約及二十七鄉鄉事委員會中已有部分異見,在劉皇發死後,顯然這些原居民勢力會更為削弱。劉業強如果要保持自己在鄉議局的地位,不受其他蟄伏已久的鄉紳,如上水侯氏、大棠梁氏的挑戰,繼續保持其父的低調亦未必可為。不難想象,這些用血緣所繫縛的鄉例、習俗,在劉皇發死後的未來二十年,將會在內鬥、中共策劃的分裂中逐漸消失。

One thought on “屍觀點:後劉皇發時代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