屍觀點:下一個九月二十八日

我信,來年還會有9月28日。但是以後的9月28日,大概僅會是一個平凡的日子,不會再倒起波瀾、不會再天翻地覆、不會再令我們對香港泛起半絲的希望。
悲觀,不為其他。為的是我們自己的荒怠。今天時局的艱難有誰看不清楚呢?還不夠明白嗎!還不夠淺顯嗎?可是我們卻做不到,許多人會戀戀不忘那柄黃傘,於是,我們更加沒可能走到那個引以自豪的黃金歲月。

Continue Reading

葛飾北齋:香港民風太純樸 冷感太過無得惡

[本報訊]

日本名畫家葛飾北齋(Katsushika Hokusai, 1760-1849)一臉沮喪向本報記者訴苦:「這些畫太難賣給你們中華的亡魂了。」

葛飾手持《章魚與海女圖》(見附圖一),內描繪章魚吸吮婦女下陰的景象,但葛飾卻指:「你們中國人,看到這些都不覺得好奇和開心的!很奇怪!」他指,近日見陽間香港廣傳學生舔足圖,以為是機會兜售自己的畫作,以圖可以再度大賣,怎料卻仍然是無人問津。

dream_of_the_fishermans_wife_hokusai
附圖一:《章魚與海女圖》

「香港人民風太純樸了。看到衣衫整齊的學生舔腳反而有興趣。但是看到裸女用章魚撩陰蒂呢?卻不為所動。」葛飾表示,自己看過許多陽間香港電影,包括《小姐誘心》和《鴨王》,這些電影僅僅用對白表示主角的陽具巨大和拍攝隔著褲的口交,但觀眾居然看到樂此不疲,葛飾表示難以明瞭。

154854808485041
香港電影《小姐誘心》劇照(網絡截圖)

「莫非是性冷感?」葛飾如是猜想,記者也沒有答案。葛飾北齋向記者表示,曾知道中國皇帝明穆宗曾經因為陽具全日勃起而表示不能上朝,自己心實仰慕,但在地府遇見明穆宗,用自己的名畫刺激明穆宗亦無有反應,表示十分氣餒,懷疑中國人是不是全部都是病夫,無法有正常功能。他深感日本的國運無法昌隆,大概是十三億華人對直接的性愛場面沒有反應,只對比喻暗示和隔靴搔癢有反應。

katsushika_hokusai_-_fukujuso

記者聞言,強調自己並非中國人,僅屬香港人,葛飾笑道:「那些看到學生舔舔腳就會怪叫的那種人嗎?」

photo532583650331764141-2
名作《北齋漫畫》(部份)

 

 

鍾繇:造筆要純正 唔係做乜勁

[本報訊]

穎川鍾氏郡望、漢末曹魏的大書法家、太傅鍾繇(151-230)在陰間試唱新歌,希望挑戰本報總編輯的直播。

他高歌「筆、蘋果、菠蘿、筆」,並指自己的音樂已臻化境、達古通今。但他對歌詞卻有別開生面的獨到見解。

「有諸內,必形諸外。工藝都是Inside的,懂嗎?不是匈奴語『硬塞』。造毛筆要講究,我曾命家丁捉鼠用鼠毛造筆,只是鼠毛蕪雜的話,筆就失去彈性,寫出來的字就不夠剛勁。」鍾繇聽說,家丁後人南遷後,亦有捉鼠造筆此習性。

後世作畫用山馬毛筆,取其剛度與回彈力度,鍾繇聽了,十分感嘆:「認真研究,精益求精;就必定不會勉強取蘋果充作筆、拿菠蘿移作管城。造筆的就專心先學製筆、少作游思,自然有成。」

鍾繇告誡世人:「舔墨尚且有益,舔足呢⋯⋯這些閨房情趣,恐怕不宜登大雅之堂。」

聽從老細實無錯? 李九我先生:老細多數耍九我

[特稿]
辭職一百二十次的明朝萬曆年間首輔李廷機(九我先生,1542-1616 )向記者表示,為人主者輕佻驕傲,就會欺侮大臣。
萬曆皇帝與廷臣鬥氣不肯立儲,而不肯面見朝臣。萬曆荒怠之後,國事紛繁,內閣面對萬曆三大征、礦稅等政治危機,僅能見招拆招。
李九我先生面對諫官瘋狂評擊,執意去朝還鄉,告老辭官,但萬曆將奏摺束之高閣,最終李九我先生冒險犯法私逃棄官。
記者問李九我對萬曆之評論,他以向留京之傳教士所學之英夷語回應:「You are always following your boss. Your boss play 9 you, you just stand there. No luck. 」直言自己被君主戲弄,怒不可言。
至於政事荒廢,李九我先生有獨到的看法。「婆溺剔不是玩具,不能反口覆舌,朝鮮、西北兵火漫天,不能說充耳不聞就充耳不聞,再說,更不能欺侮玩弄大臣,要顧全國家體面,一切事有禮法規矩,不能私了。」李九我先生補充,倘若個個執政都有私家門路,國家事事都可請請託託的話,那個國家必然敗亡。

20110408115221953_8628

品客用黎葬老細 化灰都裝先實際

[本報訊]
本報訪問品客薯片設計師鮑爾博士(Dr. Fred Baur,1918-2008)。他指做人處世不能只屈從於上司指示。
對於有指品客曾經與新界鄉紳探討割讓土地,鮑爾博士堅稱,品客只是一間薯片公司,並無牽涉在香港的政治之中。至於坊間盛傳品客將會接管香港,鮑爾博士並無正面回答,僅指:「品客是偉大企業,人人都喜歡他,雖然有些人批評品客縮水,但縮水還縮水,品客不會笠水。你們中國人愛說『笠笠皆辛苦』是不是?品客不會。」
鮑爾博士死後部分骨灰裝於品客薯片筒,他指,「這有助保鮮,你們也可以試試。」

中史書沒告訴你的事實!唐太宗有活絡油?

[特稿]

唐太宗活絡油、唐太宗膏在歷史上真的存在嗎?
不。只是商人招徠的其中一種命名方法,與歷史並不相關。但高妙在找來常演貴婦的梁舜燕,端正地持油講賣,加上在熱門時段重複播放,令大家都以為人人「周時都用佢」。原理就像大笨象不會跳舞、狐狸也不會打筋斗一樣,這些都是哄你的招徠技倆。

在唐史中並無記述任何唐太宗習醫的記載或傳說,反而我們找到爛腳皇帝趙光義。

宋太宗趙光義(939-997)向本報編輯表示:「要舒筋活絡?防風、羌活、杜仲、炮附子嘛,不信朕得信我請來的王懷隱,他和其他醫者編了部《太平聖惠方》。當中收了不少藥方。」

皇帝會否兼擅歧黃?宋太宗認為:「不會的。一個開國皇帝多數要南征北戰,要顧及的事情有許多。做了皇帝以後寫藥方的,就算寫到,諫官也不會放過你。調和百官、理順國策不在話下,不可能甚麼都管,時間有限,當皇帝不能侵了其他官的職責。就算小如一個知縣,他也不應該說自己睡夢中也想管到百姓住房的問題,因為自有主事的人,講這些話不是奸,就是假。比如一個皇帝說自己會做活絡油,恐怕是他太閒、或是他是個昏君,沒好好管好自己的國家,算上愧對子民。」

至於該幾味藥,宋太宗指自己亦打算製成藥油出售,以打發時間:「我覺痛,周時都用佢。無介紹錯架。我諗住賣萬七支,第一批出住四千先,同閻王摸左底,墳總有冇興趣包銷一啲?最多唔寫響會議記錄。如果日後陰間仲有選舉,你都有機會做票王。」

屍觀點:沉澱的重要

選舉過後,網絡烽煙不絕。但倘若要贏回一城,該做的,卻必定是沉澱。以下這六百多字,是寫給所有參與了是次選戰,或有志從政的朋友看的。

我不是在勸說大家三省吾身,事實上,選戰瞬息萬變,拘古泥古絕無益處,但不妨從基本原則反省,修正。

  • 你和選民接觸到嗎?

有些競選團隊是成功與選民接觸的,並利用真誠與做實事的幹勁打動選民,所以大家都有若干的票。但對選民所許下的承諾呢?有沒有做好?人家會不會覺得你是信實可靠的人?如果會,那麼還有曙光的,只要堅持做,在已取信於民的基礎上,你的選戰會越打越好,因為你靠的是用地區工作織出來的人脈關係,這些是人與人之間的信賴,而不僅是人們對你信仰。

  • 你和其他政治盟友、對手協調好嗎?

市場充斥同質同類同款的選擇時,往往出現惡性競爭。如果你能說服到選民你和對手有明顯的相異之處,那恭喜你,你的路是康莊平坦的。但比如說你無法找到自己和對手的不同,會不會想想先講好怎樣合作?然後再用更佳的方法去一同服務市民?

還有,你有沒有向自己的支持者講明自己有多認同政治盟友的信念與策略?是否你的政治盟友做任何事都算到你的頭上?還是你一早已經約法三章劃清楚河漢界?想一想,你這樣做利多於弊抑是弊多於利。

  • 你有做好自己的本份嗎?

從政就是表現你能夠肩負市民的期望與責任。你有做好自己嗎?有沒有鍛鍊自己?有沒有理順自己的信念與對選民的承諾?有沒有修正自己的口才?有沒有善待自己的團隊?如果有,那你的從政之路將會越趨平坦,因為你的經驗帶著你進步。

 

太陽在明早還會東升,地球不因某人某物而停轉。無論做對做錯,沉澱、修正、遷善、進步,那麼前面就一定還會有路可行。如果執迷不悟,堅持用錯的方法一錯再錯,大家對你的容忍就會消失,而你,就會被世人所唾棄。加油,路一直都在。

 

 

屍觀點:從構思到落實(下)

從構思到落實(上):https://cemeterynews.org/2016/09/07/ed_plan_and_work_1/

 

四天前的文章,引來的迴響不算大,但不少讀者都能辨認到,其實所謂的「知行合一」,根本是百姓民生日用常行的道理。我們還有「推卸責任」與「知而不行」兩項未論,本文會繼續講及。

有些人既明白道理、亦清楚步驟,可能卻坐觀他人成功,希望在他人功成之際,坐享其成,這種人在香港不少,而且,這些人的存在,就恰恰蠶食了老實人的努力。如果他們沒有制約,那麼社會的老實人就會越來越少,而這種推卸責任的人,就會沽名釣譽,享受職位之名,推卸責任之實。如果這種人越多,社會就越不成事。

事實上,每個人來到世上都有種責任。或者你要照顧家庭、或者你要為香港犧牲,但當你認清自己有某種特定能力之後,如果你坐居某個職位,但不思如何利益天下,這就叫推卸責任;有更甚者,會將責任轉嫁到他人身上,這種知行不一,最為禍世。

知道怎做、清楚道理,然後每個人做好自己的本份,社會就會漸漸變好;但若僅求坐享其成,自己講,求他代行的,那麼社會人人面面相覷,終無所成,就會漸漸變差。

最後一種就是「知而不行」。即是明白道理,然後或存或亡,甚至束之高閣的那種。他們在答你質問時會頭頭是道,但自己根本不會落手做。這些人在位子上構思構思,然後沒有實際的經驗,到尾,一樣是一無所成。

知行合一,並不僅僅於言行一致。賊人知道何處有寶物,然後去偷,這叫言行一致,並不是知行合一。知行合一的「知」,就是信守信仰,堅持自己的操守,不單單是簡單的言行一致,而是將自己信守的道義認真實踐,這才是正宗的知行合一。許多人空口講幾高陳義的道理,然後就犯上本文及前文所及的四種錯誤,於是知行不一,終無所得。

至於實踐,大千世界,變幻無常,方是常態,你構思得幾竅妙也必會遇到挫折。但如果你知的工夫做得妥切,有堅實的信仰和決心,有守死善道的勇氣,那麼你遇上挫折以後,就是修正、復原、再上路。

一個人,能夠知行合一,就能不枉此生。在家確切知行合一,最起碼能夠堂堂正正;在國確切知行合一,若逢機遇,就能兼濟眾生。

有不少人認為這些是老生常談,他們是沒錯的。只是這些老生常談說了幾百年都未做得妥當,於是青某堅持囉唆,耳提面命,希望這個世界終有日可以變改。

12072629_1496799143980782_4552154920596183435_n

屍觀點:從構思到落實(上)

開版以來,青某一直強調「知行合一」。因為「知行合一」是實踐宏願的主要手段。

知行合一的其中一個關鍵,就是即知即行。就看到的困難和問題,想方法、定計劃去解決,這叫知行合一。但必須留意的是,知行合一並不能於心想事成,亦不是口頭禪驅魔咒一誦即可,做好一件事,還得要有土壤、時機,司馬光所言的「知機即神」,就是強調洞察時機的重要性。但無論如何,知行合一是做好事情的基礎。

非知行合一的又是甚麼呢?講就凶狠、做就無能的,這叫「志大才疏」;講一套、做另一套的,我們叫「文過飾非」;自己講、他人行的,那些是「推卸責任」;知道而沒有決心做好的,我們才叫他做「知而不行」。

志大才疏、文過飾非、推卸責任、知而不行,都是世人失敗的主因。為免篇幅過長,此四弊分上下兩篇論述,本文先論首兩弊。

每個人都有美好的願景。但是否能步向美好,倒要看看個人能力。今日的世人往往高估自己的能力。瘦瘦醜醜的猴腮婦,在香港可以自詡是「法律界的桂綸鎂」;肥賤刻痛的潑婦,又可以拍寫真集,這些就是高估自己的顯證。當然這些令人反胃的婦女單論儀容、不論品行事功的話,根本無傷大雅,但是亦側見香港人對自己的不誠實。今日眼底有一分材料,大抵只能做到一份事,那麼就該如實的告訴別人我只能做到一分。這才算是誠實。今日香港資源缺乏,空講單個香港獨立,這也是不夠誠實的,這亦是為何這麼多保守人士不認為港獨是一個認真主張的其中一個原因。商鞅變法都尚先要「徙木示信」,我們今日資源的確有限,所以只應先做小規模的實事,積小勝為大勝,這樣才較易得人信服。否則,我們就永遠墮進「志大才疏」的困局,日日空嘆「日近長安遠」。

文過飾非是天性來的。因為我們知恥知醜,所以在別人批評我們的時候,我們自然會講些藉口迴避問題。

面對錯誤的正確做法是:別人批評,自己反省;有錯應改、無錯放下;倘若是訕譏賣直,那些更應置之不理。

眾口攸攸,當然不是萬眾一心;今日人慾橫流,要找多幾個為公忘私、堅剛志烈的人近幾於無,所以自己面對批評諍諫,就應該面對、反省、分辨、變善,如此方有機會落實自己的宏願。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