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界

1.
教知識份子史必會提到王安石。說王安石性格令他開罪許多「舊黨」,我喜歡引他的《登飛來峰》作解說,好一句「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寫的是一種境界。
當然。在最高層看不到人間慘痛、耳不聞苦海囂囂,當然也會迎來罵名。也因為太高,沒好好扶正驅邪,偉大的數據改革,也沒為這個民族帶來甚麼美好的變化。
中國的古人,或隱於山林。而位極人臣王安石,就退居江寧半山園。坐看山水了殘生。
2.
山水。先祖就是活在山水之間。孔子云仁者樂山知者樂水。其實我們的生活一直都在山山水水之間被啟發。所以有智慧的人總愛觀星望月、也看細賞花鳥蟲魚。日本人仲津英治觀鳥看到翠鳥入水無水花,就改良新幹線列車的火車頭,風阻少了,車出隧道也不再吵耳了。
山水本來是人類生活的環境。但商業發展以後,我們看到了繁華昌盛。住進都會的人,就漸漸與山水出現了隔閡,古人於是每到失意,就遊山玩水。山水,是避塵之所,也是靜養之處。
李白王維柳宗元的山水詩,許多中學生都看不懂。因為他們還未要逃回山水之間。莫說是山水詩,現在同工教《愛蓮說》問到學生喜歡甚麼花,也不難發現學生說不出幾種草木果花。
3.
一九冬以後就耽佛耽道。不誦經懺禮佛就惴惴難安。也特別喜歡尋幽訪勝,聽聽大德說法。只是寄情山水也沒甚麼大用,每到良辰美景,就有「一山還一水。無國又無家」之嘆。可幸原來道不遠人,大德就在身邊。偶爾和舊時的修女同事談到擔憂,她的虔誠映照出天主的智慧,說了句醍醐灌頂的開示:「他們最多但把你的身軀關住,你的靈魂只要是自由,那誰也無方法把你鎖死。」這也是種境界。一種無畏的境地。
修女發願多年,心也是「在最高層」。看破了生和死,在險地之中泰然自得。
「無論誰也會死。看看你死之前有沒有做到意義。至於甚麼是你的意義,就看天主給你的能力和你想希望作出的貢獻。如果荒廢了,這些都會在審判之日,放在天父的眼前。」
4.
禪宗影響宋後的中國哲學。《指月錄》「見山是山」大概許多人都聽過。小克為柳應廷填的好幾首詞,也用了山水意象。人在成長之中,只要追求理性,也不難會自然遇上這些境界過程。因為在略識之無以後,人就會開始接受社會對不同事物的定義。年齒漸長又會發現謊言處處、也會發現事事之中都別有竅妙。到人生不惑之後,萬般過後,山仍是山。水,仍是水。這也是一種境地。而活了這些年頭,總發現入迷容易,明悟艱難。
只要用心,就不難入迷。戀愛如是,做工如是,養兒育女亦復如是。入迷是獲得智慧的過程,迷惘到尾就是痛苦。正常人會因為苦痛而改變。變則通。當每個關節都暢通無阻之後,你就和自然融為一體。
所以就有和尚會如此開示:大迷大悟、小迷小悟、不迷不悟。
5.
富人在家中借山借水建造庭園。在小庭一角之中看到山山水水。在家就可以避塵養靜改變思緒。而饒富趣味的日本人早在十四世紀也就用砂石草木,劃開一庭的枯山水。又想山水永存於人的思海之中。
看着山水參悟禪機。也是一個養靜法門。畢竟給自己的心靈休息,才是再踏進苦海前的一口喘息。
6.
我也抽空做一個智者。凝視令人著迷的洗衣機轉桶,看看這些曲線會帶我到甚麼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