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鏡天開》

#青永屍
最近有年輕的朋友問及《鏡中鏡》的詞意,他聽來覺得很深刻,但不明白為甚麼「一鏡在前的恐懼」這句詞寫得好。
實在單看這一句,就沒有甚麼特別的技法,亦不是工巧,但放在整首歌之中,就令故事敍述轉折昇華。所以這句所謂「好」,其實是寫得深刻鮮明。
而至於人望鏡為甚麼會恐懼,這一點也是可以詳細說明的。一般人晨早對鏡梳洗,甚至掃粉描容的時候當然不會嚇怕,因為那個是你熟悉的自己。恐懼、驚怕從來都是源自於未知。那為甚麼詞入面說「一鏡在前」就會生恐懼,就是成長與自我認知的其中一個過程。
張愛玲有篇名叫《天才夢》的散文,寫的就是這種成長中的尷尬。開首就說自己在童年早慧時,眾口讚譽,但成長到十六歲,才發現自己「是個廢物」,說自己不會削蘋果、不會補襪、連去理髮店都會擔驚的人。成長期間,對自己預期出現落差,就會有種自然不過的驚惶。畢竟身體條件的成長,所接觸的人、事不同演化,價值觀的衝擊之下,人總要跳出每一個每一個的舒適圈。而離開父母第一個跳入的圈,就是青少年的「友儕認同」圈,這一個圈最是令人迷失,許多人會在這兒認為應該如何立定「目標」,因為友儕之間的朋友,因為成長的不安,甚麼比較都會在這個時段出現。要到人身長大到某個層段,或有成家之念、或因愛情、或因身體條件的局限、或因認知,就會感悟到自己的人生有頂點,那個時候最易反省自我。所以望到「鏡中」的自己的時候,就必然會反思自己是不是心目中那個「自己」。
人的迷失是成長中的必然。因為最初你必須跟隨別人的指示,然後做個「乖孩子」才能活下去,但那種「乖」是不是合理的呢?有些是,但許多根本談不上道理,只不過是其他人生活的慣性。那麼你和別人不同的那一剎,就已經開始會有這種「迷失」,畢竟我們每人都會試過「以人為鏡」,用他人作目標來改進自己。
《鏡中鏡》詞的首段、次段、第三段都有用姜濤出道後的過程特徵做引介,第四段第五段才是反思,第六段就是交戰省悟,高潮的第七段,就是一個重尋本我的昇華,發現在鏡像的、心目中的、折射的「也是我自己」,聽到此句,應該會感受到一種坦然的擁抱。其實還有不少心理學的術語可以在此解構,但本來欣賞文學,心靈的觸動就是療癒。那些專門學問,就不班門弄斧了。
這是首好作品。因為好作品也像鏡一樣,給你重新審視自己。然後在認清自己之後,找到一路適合自己的路。在這樣的世道,能夠有這種自我發現已經是種莫大的福氣。至於運程吉凶、順逆起伏,就用小克先生的另一首詞的一句來說明,「繁星怎麼要發光自有分曉」。在虎年將至的一天,祝大家都平安健康。
#隨筆 #副刊 #自我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