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編天工開物》試讀:膏液篇‧第二節:工業用油

小時候家中只會用生鐵鑊。祖母大人在每次洗鑊之後,總會在鑊上塗油。因為油具粘力,而且又能隔阻空氣和水,所以有防鏽的功能。為鑊防鏽,當然要用上食油(必須要注意煮食用具的安全!),但為其他物品防鏽,卻可以用上市場需求少、供應量大而成本較低的工業用油。油除了用作防鏽之外,還可以作為燃料、醫療用品、抗壓劑和潤滑劑。在中國古代,最常見的用途,就是作為燃料、防鏽和潤滑。其中作為燃料功能方面,本章將會在第五節介紹製造蠟燭和照明科技時詳述。

廣東話有一句貶義諺語「桐油酲始終都是裝桐油」,說明具惡臭的桐油入酲後,油酲就不能移作他用,比喻一個人出身卑下,就只會染上惡俗歪風。其中的桐油莫說本身有惡臭,而且是有毒,誤服會急性中毒,甚至可能致死的,當然不能作食油;桐油就是一種典型的工業用油,用於保護木製傢具、漆器。因為桐油雖又毒又臭,但乾燥快、相對比重小、附著力強、耐熱、耐酸、耐鹼,所以漆膜就極能保護木器。是故在廣泛使用木器的中國古代極為常見。桐油從油桐樹榨取,但除了桐油以外,中國古代還會用上種籽榨油,例如烏桕仁、棉花籽、冬青籽、亞麻籽、蓖麻籽,都是作工業用油的主要原料。

湖北省博物館藏品,戰國《樂舞紋鴛鴦盒》。

到現代,除了用上述的種籽製成工業用油之外,還會用上海魚製油。在二零零三零四年,香港的超級市場和台灣的市場曾經有以「油魚」(學名:異鱗蛇鯖)充為銀鱈魚販賣的案例,誤食油魚雖然不會有劇毒反應,但是會因為魚中的「蠟酯」而導至腸胃敏感,令人在放屁時瀉油。其實油魚在現代,是用作榨出工業用潤滑油,其魚肉根本不宜食用。但因為捕撈技術的進步,工業用油的原料就越來越多,所以一般防鏽、潤滑用的工業用油相對就會比較便宜。

隨著人類科學知識的增加,油的用途越來越廣泛。氣象學家帕斯卡發現,在密閉容器之中,流體上之壓力可大小不變由流體傳到容器各部分。在油壓出現之前,人類利用水作為液壓的媒介,但加速致鐵的生鏽,而且表面張力大、潤滑力較低,不利機器運作,所以發明家就改用油作為液壓媒介。而油就成為液壓機械的其中一個主要選擇。托板車、引擎、挖泥車都會利用油壓。

托板車即是港人所稱的「唧車」。

發明家運用想象,開拓油的更多用處,令油與生活、科技更加息息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