誤解與迷思:市民對香港教育界的誤解(1)

雷曼兄弟騙案發生的時候,有些分析家解析為甚麼公公婆婆走進銀行,找回原來的經理,都會被人哄去用畢生積蓄買垃圾債券。那個時候,最深刻的一句分析是:那些婆婆公公,不會明白,今日的銀行,所謂的銀行經理,已經不再是那些給你做零存整付、給你介紹定期的老實人,而是一個個要「跑數」追逐業績的可憐人。誤會,釀成悲劇。

這個分析說出來後,我依舊沒有對那些雷曼騙徒心生憐憫,但想到「資訊不對稱」所做成的悲劇,我覺得作為一個教師,在教育的前線,有些誤會,如果能早些寫出來,好像也是一種補贖。當然,話說在前頭,在教育界工作雖然是有段日子,但對於某些教育領域的東西,我亦是只能靠耳聞得知,如有以偏概全處;另外,為免被告,一切學校名稱、教師名稱均不予暗示,但望各位大人君子諒解及不吝賜教。

市民對香港教育界的誤解(一):今日教師的功能(上)

[青永屍]

文憑試中文科的必讀課文之中,有舊會考文學科的課文、韓愈的《師說》。《師說》是韓愈向弟子李蟠講解老師的角色、功能和意義。但最諷刺的,今日回看一千二百年前的那個崇高目標,我們好像越走越遠。

韓愈告誡我們,當老師的有三大任務,第一是「傳道」、其次是「授業」,還有一點是「解惑」。

先講「傳道」。「傳道」不是耶教的「講耶穌」,而是將社會的原有價值觀延續。如果老師延續好的價值觀,那社會就繼續興隆,如果老師保留了那些反人類價值(例如活人祭獻、紥腳、人口賣買等),社會只會走向覆滅。

但問題就是:

一、今日我們社會的「道」是甚麼呢?

二、若然給我們僥倖地釐清何謂「道」,我們的教育能夠做到嗎?

在二十一世紀,社會零碎化的時代,我們很難說出甚麼虛無的概念。我們也沒法用上世紀「令人人邁向幸福生活」的空話來哄騙大家,大家亦知道,這不過是野心家的政治說詞。但若說辦學,總得有些目標。政府教育局在其網頁寫的目標是:

透過公營學校為所有兒童提供九年免費普及小學及初中教育。由二零零八至零九學年起,已透過公營學校提供免費高中教育,並已全面資助職業訓練局為修畢中三學生開辦的全日制課程,為他們提供主流教育以外的另一個免費進修途徑;

提供五育並重及多元化的學校教育,以配合本港學生的不同需要,使學生吸收更多知識,確立價值觀和掌握技能,為日後升學或就業打穩基礎,以及促進學生的個人成長;

提高學生「兩文三語」的能力

內容摘自:https://www.edb.gov.hk/tc/edu-system/primary-secondary/secondary/overview/index.html

近日的新聞主角東華三院,他們在自己網頁寫的「辦學宗旨」是這樣的

東華三院一貫的辦學精神乃為社會提供完善及多元化的教育服務,作育英才,使兒童及青少年成長後能盡展所長,回饋社會。為本港兒童及青少年進行「全人教育」,提供一個優良的學習環境,使能發揮個人的潛能,日後成為具備知識技能、有獨立思考能力、勇於承擔責任和關注社會事務的良好公民。

內容摘自:https://www.tungwah.org.hk/education/overview-of-tung-wah-schools/

你或說教會學校呢?香港天主教教育事務處的辦學願景與使命十分詳細,他們有五大核心價值,強調尋找真理、守義、有愛、重視生命及重視家庭。如果大家有興趣也可以去看看。不過客套門面說,大家都明白其中的大同小異。

教育局目標的第一點,說明教育的「社會化」功能,就是教育是為了社會培養未來的勞工/人材,而其含意就是,今日納稅人交出來的「政府開支」,為的就是培養一些「可用之人」,為社會生生不息而下工夫。所謂「道」,我們看到些端倪了沒有?不,因為這些都留在事「業」的「業」的層面。不過這也無可厚非,令學生有一技所長,不用依靠政府,也勉強說得上是「制民恆產」。

至於教育局和東華三院都不約而同提及教育要令學生的「知識」、「技能」、「態度」三方面有所提升,這點當然沒錯,因為所有的教育學院,都這樣教學生的。如果勉強說東華三院要教授的道德教育,大概就是最尾的「公民」責任幾字了。天主教有沒有做到他們的道德教育目標,我猜連他們自己的教育事務處也查核不到。因為這些冗長的觀點,我看就算要解釋也不太容易,還要教區學校及修會學校一同施行,真的可以身之使臂嗎?就本人過往的觀察,就看不到切實有效的道德教育。但對於辦學團體及教育局來說,這些價值傳遞,就是他們視老師的「功能」。只是他們也是人,也有消費者誤區,覺得老師不應只有一種「功能」,所以教育界的悲劇,只會不斷發生。

但先停一停,這些價值教育的傳遞是實際還是理想?「理想歸理想,得不到也等於妄想(李峻一,2012)」。看似簡單的教育目標,我們今日的教育工作者可以做到嗎?這留給大家一個提問和反思。

先不說這些目標流於現實與功能化,我們沒有崇高的人格培養目標。我們在政府掌管,唯一主持教育事務的機構:教育局中看不到「道」的存在;所以我們社會要重視社會延續的「道」,恐怕只是空中樓閣。但就算是簡單為社會意義培養人材的「授業」,我們真的做到了嗎?

今日的資訊科技教育,我們有沒有教授學生適切合時的科技技能?在中國語文科,我們有一個高中選修單元叫「多媒體與應用寫作」,今日網絡芸芸作家不下一千,靠此營生的亦非少數,當中又有幾多人受惠於這門學問?還是老師因為自己的落伍而從未教授過學生這些緊扣社會需要?今日的日校有幾多間會認真教授交友技巧?服務型社會之中,人際技巧不是最重要一環嗎?

課程追不上時代,或許是制度的不幸。香港有沒有鼓勵教育工作者倡導變革的誘因?當然是沒有的。今日政府雖然倡導課程改革,但參與課程改革的老師只有少數是有幸被借調/半借調,而又有不少要留在原校「土法煉鋼」,一邊接受大學的專家支援、一邊接受政府的發展主任監管,做妥課程改革,又或因其他同事的消極抵制而功虧一簣。制度出問題了,執行者試試逆天,這也行不通,在我們質疑「道」能否傳得下去的同時,「授業」這一環,我們「授」對了沒有?我們真的能授了沒有?

再說,課程改革如何,亦只是冰山一角。我們今日如果能夠找到一個專務正業的崗位,那應屬萬幸。我們除了教學生,還得照顧家長的情緒、也得去統合義工去服務社會,甚至還要因應政府不同的目標,寫上一個個的匯報。這些都是好看些的事,有些弱勢的學校,老師還得要去「前向服務」,即是中學老師向小六生提供試教、小學老師向幼稚園推廣;還得要去大型屋苑擺攤檔、甚至去深圳珠海招生。這些是你們心目中老師的「功能」嗎?

最近林麗棠老師的死訊,揭發了不少圖書館主任的悲歌。一般社會人士都認為,圖書館主任是一件優差,我還看到些網絡留言說人們以為圖書館主任必然是最準時下班的教師類別。但事實是怎樣呢?就是如網絡畫家、現職老師灰若在二零一七年六月九日發表的畫作一樣,圖書館主任的工作一樣勞碌、壓力一樣浩大,政府推動「從閱讀中學習」新政後,大部份的圖書館主任都是孤軍作戰,無日空閒地處理全校的閱讀計劃、閱讀功課,設計各級的閱讀課程等等。於是在無理的壓力強加下,老師也會有苦無路訴,或因如此,於是就選擇了輕生的路。在這個時候,大家都不難發現,在坊眾心目中的老師,和在教育前線的老師之間,的確存在了一些工作層面的預期落差。老師其實不是大家口中薪高糧準假期多的優差,而是對不少有心扶正社會、真心教育下一代的善良人的折騰。